|
金庸:侠之大者
2022-05-11 23:43:42
by 周国忠
Rating: not rated yet
|
金庸:侠之大者
金庸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走进千千万万读者的心田。有人说:“凡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可见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只能用魔力和神力来形容。
金庸在文学史上创造了许多奇迹:在20世纪中国作家排行榜上,有几位文学博士把他列在第四位,他是第一个使武侠小说创作脱离俗臼的文学大师;他第一次树立了文人办报的新形象,是当代拥有读者最多的作家……
一介书生,南下香港,白手起家,名动天下。“南来白手少年行,立业香江乐太平”,这是金庸的自我写照。
查良镛提笔从文
1954年,二战硝烟早已散尽,香港武术界却不平静,太极派与白鹤派发生争执。先在报纸上互相攻击诋毁,继而相约在澳门新花园擂台比武,一决雌雄。
香港《新晚报》主编柳苏慧眼独具,在比武第二天就预告要有精彩的武侠小说在该报连载,以满足“好斗”读者。
比武第三天,署名梁羽生的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便开始在《新晚报》上连载,致使《新晚报》销量大增。现已移居澳洲的梁羽生当时是大公报社的编辑,报社领导看到武侠小说大受欢迎,便约他也给本家写稿,梁羽生应命,但《新晚报》的约稿便应付不过来。金庸是他的好友,金庸应梁等好友的劝说,试创作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连载未及一半已轰动香港。继而又写了第二部《碧血剑》,至第三部《射雕英雄传》,则被惊为天人,推为“至尊”,获得了“武林盟主”的封号,至今仍无比肩并列者。
“金庸”之名,是专为武侠小说而取的,是原名查良镛之“镛”的一分为二,但远远比他的本名要知名。
查大侠急流勇退
金庸说他初写武侠小说,一为交差,二则是因为好玩。1972年,《明报》刊完《鹿鼎记》后他宣布封笔。时年他才48岁,正值写作的“青春”,对金庸突然止住如江河奔涌的创作,许多人不理解。
对此,金庸解释说,他写到后来感到人物的重复,情节的重复,读者爱好自己的小说,期望值日高,而他则无法保证每部新作都能较以前有所突破,故急流勇退。
金庸深知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的道理。他精通历史,对范蠡、张良等人物十分欣赏,他在读者仍津津有味于他的武侠小说时宣布金盆洗手,想来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金庸的封笔还有几多原因。武侠小说虽然给他带来无尚的荣誉,但是写小说并非他工作的全部,《明报》创立也是他的一大成功。该报得力于他的小说连载而销量大增,但70年代,竞争加剧,需要他把主要精力放到办报上。同时,修改旧作也极费工夫,由于他的小说均是以平均每天1100字的篇幅在报纸上连载,因而在辑成单本发表时,既需做文字上的润色,也要对前后风格进行统一。此外,还要精心分出章回,拟出标题,有些部分更要进行改写。在写《天龙八部》时,他有事去欧洲,便托倪匡代笔,倪匡是他的知交,以写科幻、推理小说见长,倪匡代写《天龙八部》笔走龙蛇,不仅将阿紫的眼睛写瞎了,更信笔写出一大段离奇的故事。后虽经金庸大力删改,但作品中倪匡风格犹存。如九十多岁的天山童姥竟返老还童成为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还有一个八十多岁的师妹李秋水,既不是仙人,也不像“未来人”,何止形同鬼魅,与作品的一贯风格十分不协调。其他如《碧血剑》、《雪山飞狐》、《神雕侠侣》等他在修改时都作了较大的变动,熟悉金庸作品的行家都知道,金庸作品实际上有两个版本,一是最初发表在报上的原始之作,一是经过修订后的本子。我们通常所看的均是修订的本子,广大的“金庸迷”如未读他的原著也是一种遗憾。据说金庸访台湾时,刘兆玄(上官鼎是刘兆玄三兄弟的笔名,刘是主要执者笔)当面向金庸指出,金庸小说“没有改以前的版本较好”,金庸则拿出他的软招回应,他答说,初恋情人总是最令人珍惜,没有改以前的版本好像初恋情人,令大家难忘。
五大选择显气势
生命的绚丽灿烂在于选择,关键时候的选择是对人的气度、智慧、努力、涵养和承受痛苦的综合验证。
金庸的一生也做过许多重大选择与决断。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工作时,报考了《大公报》,在三千多人中脱颖而出,被录取了,这是他生命中的第一个重要决断,可以说此举使新闻业主宰了他的一生。初期的编辑工作丰富了他的知识和阅历,而《明报》的创办则使他一生的事业达到了顶峰。可以说,对新闻的选择奠定了他一生成功的基础,是他一生荣誉与光彩的开端。
第二大选择是他正值壮年,事业声名如日中天,他却令人不解地宣布从此不再撰写武侠小说,颇似“段誉”的书生意气,这种选择仍是大智慧的“放弃”。
第三个大选择是1992年出售他毕生赖以享名的《明报》。此举震动香港,连他手下的工作人员也深为叹惋。
1997年,金庸所钟爱的山顶道一号别墅以1.9亿多港元拍卖掉。这是金庸的第四大选择。在一次接受电台的采访时,金庸坦言:赚的比花的多,他的钱自己和家人几辈子也用不完。他出售《明报》后,成立明河社公司,主要是经营自己的作品,如以漫画、光盘等形式出版自己的武侠小说,打入外文市场。他的儿子(“武林传人”未继承他的文学天才)任公司副总经理。
现在,查大侠准备做出一生中的第五大决断:定居西湖。香港是他成名、生活大半生的地方,但他在不同场合表示了定居西湖、叶落归根的愿望。杭州市政府破例为他提供了一块别墅用地,以供金庸使用。金庸说他只有使用权,子女没有继承权。
看来湖光山色伴诗酒,五湖弄舟的日子离大侠不远了。
作为凡人的大侠
中国人年纪大了,渐渐由儒入道,也有入佛。常说淡泊名利,这是道家的思想。
作为名人的金庸太累了,他说:“有些事最好淡泊一点。一切看淡一点,幸福就增加一点。幸福程度不相当于得到的,而是相对于愿望。”
年纪大了的大侠叶落归根,“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思想日炽。他向往归隐,过凡人生话。早些年,他爱好收藏古玩,现在也放弃了,他幽默地说,我的放弃是照顾“小偷”,省得每出远门,他们就为他的宝藏“操心”。
大侠每到一地,喜欢吃得地道,喝个原味。比方他曾到北京做客,服务小姐问要什么饮料,查先生说北京二锅头。平时不大喝白酒的他说,到这里就要真正北京味儿的。问是否来点啤酒?他说太洋。用餐前,大家习惯用消毒湿纸巾擦擦手、碗、筷。查先生不用,直到吃完饭也没用,真是土得彻底。小姐端来了生葱和酱,查先生用手拿起一根葱蘸了酱就吃。也难怪他能把“北丐”洪七公的吃相、吃法写得煞是地道。至于小机灵黄蓉给帮主做的一道道菜,精明的香港生意人早已依样画葫芦,以此开了馆店,发大财了。
作为凡人的大侠,平生最爱好的就是围棋,早在抗战时期,读中学的他就多次给桂林围棋研究会的会长汪振雄写信,以表敬仰。大侠深得棋道,如要拍大侠的马屁,说他“武功”了得,那就拍到“马脚”上啦!查先生其实不会武功,如说他事业有成,武侠小说写得顶呱呱,那好比老用鲜花来比喻美人的最末流文人,谁也不见奇,但如说他围棋有业余九段的水平则绝对受用。金庸的围棋受到陈祖德、罗建文、聂卫平等名师指点。丁关根曾宴请大侠,问同来的聂卫平:“你有几个围棋弟子?”聂回答:“最好的弟子是马晓春,但真正拜过师的只有查先生一位。”丁问:“你怎么叫徒弟为查先生?”聂答:“我崇拜查先生的小说,他年纪又比我大得多,我们是两头大。”丁又问:“查先生的围棋在香港是不是最好?”聂考虑半晌后答:“在香港知名人士中第一。”众人大笑。大侠眼睛更笑成一条缝,这句外交辞令听了十分受用,但他于高兴中仍不忘传统谦虚美德:“即使在香港知名人士中,我的围棋也决非第一。”
这就是查大侠,我看到他快步从武侠小说深处走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