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景润的罗曼史
2022-05-11 23:43:42
by 罗声雄
Rating: not rated yet
|
陈景润的罗曼史
迟到的罗曼史
从1973年起,陈景润在解放军309医院治疗顽固的腹膜结核病。这所医院位于北京西北郊,离颐和园还有十来华里。陈景润先后在这里度过了两年光景,他的后半生和这所医院结下了不解之缘。
陈景润经过精心的治疗,又加上作息正常,伙食改善,病情明显好转。此时的陈景润已经45岁了。
1978年,武汉军区156医院的年轻女医生由昆来到309医院进修,也许是天作之合,156医院的派遣决策,成就了一桩美好的姻缘。
陈景润在这里就医多时,大多数医护人员都认识这位著名人士,他也熟悉了有关科室的许多医生、护士和职员。一个时期,陈景润成了医院的人们关注的焦点,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聊天主题。
陈景润在一群身着白大褂、头戴白布帽、面戴大口罩的人流中,发现了一双陌生的眼睛,水汪汪,明亮有神。她身材苗条高挑,姿态优雅动人,他不禁一阵心动,心里滋生出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由昆生于辽宁,家住武汉,是一位军队干部的女儿,芳龄27岁,她珍惜进修机会,正在专心致志地学习放射科各种业务,对陈景润毫无感觉。
陈景润没有与女性打交道的经验,更无谈恋爱的经历。像在数学中遇到难点一样,此刻,他遇到了需要突破的生活难关。他设计着第一次接触由昆的种种方案,其中心环节就是如何寻找一个双方接触的借口,又要表现出纯属偶然。
机会终于出现了。一天,由昆在一处平台上诵读《英语900句》,陈景润装做无意的神态,走近由昆,轻轻地说出了一句精心策划的语句:“我们一起学吧,这样进步快些。”可不是嘛,两人一起学外语,你听我说,互教互学,自然效果倍增,完全合乎逻辑。数学家感觉到了自己的高明,丝毫不觉得这句话的唐突。由昆心直口快地答道:“您学您的,我学我的,干吗一起学?”
在没有任何突破的情况下,陈景润又向前迈了一步,邀请由昆到他的病房去学英语,他说,这样效果更好一些。姑娘婉言谢绝,说道:“医院早有规定,不许打扰您。”陈景润赶紧声明:“没有关系,你与别人不一样,随时欢迎。”由昆不置可否。
一天,由昆随意问道:“您怎么天天吃面条?”陈景润并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反问道:“你爱吃什么?”由昆说:“我爱吃米饭。”于是,陈景润对面条米饭大做文章,然后,冒出来一句比“一起学英语”更具挑战性的话语:“那好啊,你喜欢吃米,我喜欢吃面,我俩正好互补。”聪明的姑娘自然明白他的用意,她的面颊微微泛红,活泼的眸子在闪动。
还是从学英语着手。《英语900句》中有一句是“ILoveYou”,不久,陈景润又逢由昆学英语的机会,不用羞于启齿的“我爱你”这句母语,而用英语向由昆深情地念出了那几个音符,明白无误地表达了对她的爱慕之心。由昆不觉一惊,毫不迟疑地回答:“这不可能!”
陈景润对任何事物的追求,一向是坚韧而执著的。现在,他既然已经向她打开了心扉,再也用不着遮遮掩掩,用不着寻找什么借口,一有机会,就接近由昆。她几乎招架不住他毫不停息的进攻,她的心灵深处,掀起了一阵一阵波澜。
一向活泼开朗的由昆,此时陷入了冷静的思考,“他已45岁,我才27岁,年龄相差如此巨大。”这是她的最直接的第一反应。“他像一个书呆子,而自己生性活泼好动,他的性格与脾气,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自己恐难适应。”这是她最大的担心。“他是一位知名度很大,地位很高的科学家,而我是一个普通的医务工作者,反差如此之大,可畏的人言,会不会指责我在追名逐利?”这是她最严重的顾虑。她决定再次拒绝陈景润。
陈景润没有灰心丧气,如同他研究数学一样,越是艰难越向前。不过,他改变了策略,放慢了进攻节奏,重在感情交流。
由昆并非无动于衷。她早就从新闻媒体,从医院里的同事们那里,了解到陈景润的身世,知道他苦苦奋斗了大半辈子,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她崇拜他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同情他多灾多难的人生。她的脑海里,虽然几乎填满了“这不可能”四个字符,但爱的因子却在生长,并且呈现膨胀的趋势。年龄的差距应该不成问题,生活习惯可以慢慢适应,但是,人言的可畏似乎难以抗拒,她陷入了矛盾之中。
她写信给她的父亲,请一直关注她婚姻大事的长辈给她出主意。父亲经过深思熟虑,给女儿写了一封长长的家书。信中有这样一段肺腑之言:
“陈景润是认真的,你不要拒绝命运多舛的陈景润,不要伤他的心。”看着父亲熟悉的、动情的文字,想着父亲慈祥的面容,女儿哭了,父亲的信,解开了她思想上的结。她摆脱了世俗偏见的阴影,她的思想豁然开朗,终于作出了决定:和陈景润交朋友。
从此,他们的来往更多了,交谈更深了。她不断地发现陈景润那些蕴藏得很深的优良品格。
由昆拿定了主意以后,便向求爱者发起了进攻。“你是大数学家,有好多人崇拜你,什么样的女孩子不找,为什么偏偏选中我?”陈景润不会用美丽的词藻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只讲了一句实实在在的心里话:“我想过了,如果你不同意,我就一辈子不结婚。”虽然答非所问,却是她所期待的最好答卷,由昆异常激动。陈景润第一次获得了爱情。
陈景润非常珍惜这难寻的爱情。为了加强它的牢固性,他努力改变着那些不合时宜的、可能让由昆不高兴的外部形象和言谈举止。一向冷漠的表情变得满面春风,一向邋遢的穿着开始变得利索。因为由昆是军人,他也弄来一身军服,穿在身上,似乎是在向恋人表示他的忠心。
他的家庭生活始于50岁
经过两年的恋爱和磨合,1980年8月,陈景润和由昆登记结婚。
47岁的著名科学家的婚姻大事,成了周围人们议论的热点,人们期待着一个热烈而隆重的婚礼。
按照陈景润的经济实力,他完全可以把新房布置得典雅、豪华,把婚礼办得时尚、隆重。然而陈景润舍不得多花一点时间,舍不得多花一分钱来筹办他们的婚事。他对未婚妻说:“家具也不用买了,床有现成的,桌椅咱们就用单位原来租借的,就蛮好了。”还是由昆建议:“是不是买一套沙发,来了客人也好有一个坐的地方?”景润勉强同意买一对简易沙发。除此之外,他们没有添置任何新家具,更没有购置时兴的家用电器。由昆把刚刚分配给他们的一套小两间居室收拾得干干净净,铺上新的床单和被褥,勉为其难地营造着新房气息。
人们没有等到想象中的隆重婚礼。第二天,陈景润背着书包来到数学研究所,向同事们散发喜糖,向人们通报他的新婚之喜。晚上,他赶到友谊宾馆,向正在那里出席国际数学学术会议的数学家们发送喜糖。华罗庚、陈省身等许多著名数学家都向他表示祝贺,他们庆贺这位曾经不幸的同行终于建立了美好的家庭。华罗庚还专程赶到陈景润的新房,送去一对茶杯,令新婚夫妇感动不已。
由昆有较长时间的婚假,陪伴她的夫君,度过了幸福的蜜月。新婚燕尔,新郎又回到他的数学王国,日夜劳作。新娘半夜醒来,桌上的台灯还亮着,他还趴在桌上写写算算。她劝他早点休息,他却说:“没关系,这里的乐趣,你是体会不到的。”
家庭生活,洗洗涮涮,锅盆碗勺,不免打断学者的思维,尽管新娘十分小心,生怕干扰他的工作,但日子长了,总会有些磕磕碰碰。再加上名人新婚,造访者、祝福者络绎不绝,使他难以得到较长时间的宁静。
在北京度过蜜月以后,由昆回到了武汉。临行前,她再三叮嘱陈景润,一定要吃好睡好,好好照顾自己。
两地分居是当年许多中国家庭所面临的问题,陈景润也不例外。当许多人强烈要求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陈景润却与众不同,没有提出这个要求。照说,他是名人,这个问题不难解决。一年以后,他们有了孩子。由昆一个人带孩子在外地生活,有很多困难。在邓小平的亲切关怀下,1983年,由昆调到北京解放军309医院。同时,他们也从那两间小屋搬到四室两厅的高级住宅,真正开始了家庭生活,陈景润时年50整。
这时,由昆更有条件营造他们的小家,更有可能改变陈景润那些不科学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陈景润习惯晚睡早起,每天睡眠不足四五个小时。有时,为了不间断思维,通宵达旦,彻夜不眠。这种生活与工作习惯是长期形成的,难以改变。由昆一方面尽力适应,不去干扰他,自己呆在另一个房间看书学习,或轻手轻脚地做些家务事;另一方面,也提醒丈夫不可过度劳累,安排他早点睡眠。她一直担心丈夫超负荷的运转,会使他的健康状况恶化,但她的提醒往往效果不大。
陈景润生来爱静不爱动,更不去锻炼身体。由昆又担心他长此下去,身体会僵化。她批评丈夫惰性十足,告诉他锻炼的必要性。陈景润并不反驳,一笑了之,依然如故。
吃过晚饭,由昆动员丈夫下楼溜达溜达,他总是舍不得时间,她不得不拉着他去溜马路。于是,人们常常在中关村纵横交错的道路上,看到一对恩爱的夫妻。后来,由昆的表妹来帮助料理家务,由昆也叫表妹搀扶陈景润到外面走一走。表妹不好意思,由昆喜欢开玩笑,对表妹说:“你不要嫌你姐夫长得丑,其实他是蛮精神的。”逗得丈夫哈哈大笑。
由昆筹备了一个简易的健身房,强迫丈夫每天操练几次。陈景润倒也觉得新鲜。开头按计划练了几天,不久,他便敷衍塞责,估摸着夫人快下班了,赶紧骑上健身器,装模作样地运动起来。
由昆的另一个“任务”,是要改变他不讲卫生的习惯和改善过于节省的饮食,这个“任务”的难度是外人难以想象的。
陈景润一贯疏于洗理,再加上当时到外面理发洗澡都要排队,他更舍不得花时间去理会这些琐事。由昆自己动手,帮他理发、刮胡子、剪指甲,强迫他洗澡换衣服,强迫他每天刷牙,并手把手地教他如何刷牙。她给他制订了“卫生守则”:一天刷牙两次,一周洗澡两次,两天刮一次胡子,两周剪一次指甲。陈景润慢慢地学着,做着。
由昆是一位医生,她懂得营养学,她会用有限的资金去为丈夫获得足够的营养。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当人们见到陈景润时,问他:“你夫人给你什么好吃的了,长得这么好?”他不作正面回答,只是骄傲地一笑。
儿子欢欢的诞生与成长,给他们的小家庭带来无穷的乐趣,也给由昆带来更多的劳累。温馨的小家庭使陈景润享受到生活的乐趣。夫人的精心调教,使他逐渐有了种种爱好。
他开始喜欢听音乐,也渐渐地喜欢上了鲜嫩的花草。他并不追求品种的高贵,更舍不得花钱去买现成的花木,他仅仅在阳台上种些小葱大蒜、萝卜白菜之类,浇水施肥,乐在其中。
一位伟大的女性
当由昆作出与陈景润结为生活伴侣的决定的时候,她已经准备好了为她所爱的、为她所崇拜的数学家作出牺牲。
对陈景润事业成功的敬仰,对陈景润不幸人生的同情,或许是她选择他的最原始的动因。随着他们共同生活时间的延续,她发现了他更可爱的品格,他善良、单纯,他执著、坚韧,他有与人为善的宽厚,又有一丝不苟的严谨。
由昆年轻漂亮,活泼开朗,与陈景润形成较大反差。当他们结合的时候,世俗的人们议论纷纷,“不知道她图什么”是他们头脑中最大的疑问,她所受到的精神压力是难以言状的。
她一方面尽可能地适应陈景润的生活习性,让他仍然保持专注于科学的品格,不能把他改造成什么都关心的俗人,否则就是她最大的失误。另一方面,她要用爱的力量,用自己的智谋,去改变他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她要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增进他的身体健康,保证他的科研工作。一个人几十年形成的习惯是难以改变的,要陈景润去掉那些顽固的不良习性更非一日之功。
她有她的工作,她有很强的事业心。医院工作的繁忙是人所共知的。8小时满负荷的运转,还有两三个小时的往返路程。每天,她疲惫地回到家里,放下提包,不是洗洗涮涮,就是弄菜烧饭。饭后,要陪同丈夫散步,以活动其筋骨。接下来便是丈夫开始工作,自己学习业务,守着他熬夜,督促他早点休息。哺养孩子更是她一个人的事情,他虽然想帮一把,那不过是帮倒忙。她在家里的辛苦程度,超过上班的8小时。她曾对她的女同事感叹
地说:“我要照顾两个孩子,一个老小孩,一个小小孩。”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她的辛苦程度。
从1980年结婚到1996年陈景润离去,他们共同的生活时间只有短短的16年。前3年是两地分居。从1984年起,陈景润病了12年。而且最后几年,他几乎是在医院里度过的。
由昆是一个医生,她预感到他的身体会垮掉。她想尽一切办法,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帮助他增强生理机能,增进他的身体健康。除了安排好他的伙食和帮助他锻炼,她还到处访医求药,企图延缓他的衰老。她每天下班,便马不停蹄地奔向医院,陪伴她的夫君。尽管有专人护理,由昆还是不放心。而且,陈景润喜欢看她的样子,喜欢听她的声音,每天总是眼巴巴地盼望她的到来。他长时间地紧紧握住她的手,听她说话,他也用只能让她听
得懂的话,倾诉他的感情。由昆说:“我该走了,欢欢还没有吃饭。”陈景润才松开手,目送妻子离去。
在陈景润的最后岁月,由昆去医院更勤了。他已经不能自理,一个护理人员忙不过来。由昆白天累了一天,晚上还要去帮他洗洗涮涮,帮他换衣服,帮他翻身。他的痰吐不出来,帮他吸痰,协助他呼吸。他的眼睛睁不开,她帮助启动。他不能吞嚼食物,由昆常常熬一锅鸡汤,一口一口慢慢地喂着,然后轻轻地拍拍他的后背。
他匆匆地走了,由昆紧紧抓住他的手,悲痛欲绝地呼喊:“先生啊,先生!你不能走,你不是要看着欢欢长大,看着他上大学吗?”
对他们共同生活的艰难的16年,她无怨无悔,她实现了自己纯真的爱的理想,“我感谢命运,它安排我与先生相识、相知、相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