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钟书与温源宁
2022-05-11 23:43:42
by 张晓唯
Rating: not rated yet
|
钱钟书与温源宁
钱钟书一生恃才傲物,真正受到他内心钦佩的现代学人似乎不多。然而,他早年就读于清华时,虽已初具才名,却对在此兼课的北大教授温源宁十分佩服和亲近,与之多有交往。温氏对钱钟书也格外赏识,曾主动介绍他到伦敦大学东方语文学院任教。关于温源宁的生平经历,世人所知甚少,他于20世纪30年代所写一系列文化人物的评介文章,妙语连珠,耐人回味,于活泼轻松中不失深刻严正,在近年有关传记资料的出版物中屡屡被引用,而相关注释对他的介绍则多以“生卒不详”、“事迹待考”相搪塞,这就更令人难窥其庐山真面目。
其实,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中期的北京大学,温源宁可谓大名鼎鼎,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先后担任英语系主任、外文系主任兼英语组长,以英语教学和写作见长,与徐志摩、林语堂、陈源诸人同在一系。温氏生于1899年,广东陆丰人,早年留学于英国剑桥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于1925年始任教于北大。据听过他讲课的学生张中行在《负暄琐话》中描述:温先生是位英国化了的“洋绅士”,中等身材,西装革履,年岁不大,却因神态严肃而显得成熟干练,通常总是用英语讲话,语调典雅顿挫,透出某种古典味道。
温源宁的英语不仅说得好,而且写得更好。1934年间,他在英文《中国评论周报》的“亲切写真”栏陆续撰发二十余篇评介当代中国文化名人的文章,对辜鸿铭、胡适、丁文江、吴宓、周作人、徐志摩、梁遇春、陈源、梁宗岱、盛成诸人“评头品足”,月旦时贤。林语堂随即将其中一些篇章译成中文在其主编的《人间世》杂志发表,引得文化学术圈内好一阵“热闹”。随后,温源宁又从这些文章中选出十七篇,辑成一册,交由上海别发洋行于翌年出版,书名当时有人译为《不够知己》。
温氏笔下的人物多与其有着直接交往,因为相当了解,加上敏锐的观察力,使得对“传主们”从外貌到内心的勾画大体说来颇为准确,乃至传神。如写“老顽固”辜鸿铭刻意地反常态、逆众意:“大家都接受的,他反对。大家都崇拜的,他蔑视。与众不同是他的快乐和骄傲。因为时兴剪辫子,所以他留着。如果别人都有辫子,我敢断定辜鸿铭一定第一个剪去。”颇有点揭示其本质心态的笔力。
可贵而耐读的是,温源宁与现时人物,不仅展其长,亦露其短,只是在技巧运用上颇为讲究而已。譬如评论丁文江,称他是一个十分聪明才智焕发的人,敏捷伶俐,富于接受力,但自信心极强,不大考虑别人的观点,他能搜寻种种素材,却不善于将之咀嚼消化成为概念,不妨把他看做一部百科全书,可从中取得正确知识,“不过要想学到智慧,恐怕不如去请教一位知识可能比丁博士少些而幻想和沉思比丁博士多些的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