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可“狮吼”与“家长意志”
2022-05-11 23:43:42
by
白兰
打印???
泛舟网
(http://www.shaoda.com)
读者-来稿选登
(http://www.shaoda.comhref=category.php?cid=11)
读者-来稿选登
(http://www.shaoda.comhref=category.php?cid=110)
妮可“狮吼”与“家长意志”
寓居澳大利亚两年,印象最深的事,还是与返乡度假、省亲的奥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的“邂逅”。
那是个阳光灿烂的周末,我和朋友到悉尼曼莉海滩冲浪。刚刚铺好沙滩垫,便见一位戴着大墨镜、披着大浴巾的女人带着一双“花样”儿女向海滩奔来。
尽管伊人“全身披挂”,但却掩饰不住一种从里向外散发出的高贵和优雅。“妮可·基德曼?”“妮可·基德曼!”人群中一阵惊呼,立刻把全海滩的眼球都吸引到伊人那边。但围观只是片刻,人们最多也只是走过去跟妮可打个招呼,便自觉地散去,该做什么还做什么——澳大利亚人发自内心喜爱他们的“国宝”(妮可曾被封为“澳大利亚国宝”),他们不愿她的正常生活被打乱。
人们刚刚散去,却见扛着摄像机的“狗仔队”突然从沙滩那边窜了过来,对着妮可正在玩沙的养子养女一阵乱拍。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妮可摘掉脸上的大墨镜,掀掉身上的大浴巾,一改镜头前的“性感尤物”形象,竟像一头发怒的母狮冲了过去:“离我的孩子远一点!你们没有权利这样做!”她当即把被惊吓得脸色发白的依莎贝拉和康纳揽在怀里,不让摄像机的镜头对着他们的脸:“别怕,别怕,妈妈在这儿呢……”在人们的愤怒谴责声中,“狗仔队”收拾起行头落荒而逃。
妮可·基德曼的“狮吼”在澳大利亚引起了一场大讨论,90%的澳大利亚人都站在妮可一边:“拿孩子娱乐是一种野蛮行为!”“孩子的母亲是公众人物,但孩子不是公众人物。”“借孩子炒作牟利,没有人性!”“佩服妮可的勇气,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公众舆论排山倒海,那一段时间,“狗仔队”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在澳大利亚,不仅名人不遗余力地保护孩子的隐私,尽量不让孩子在镜头面前出现,就连普通人也持如下观点:“孩子出镜太早,会影响心智的发展。”
邻居翠西有一对活泼可爱的双胞胎女儿,为健体塑身,培养淑女风范,孩子们6岁时,翠西便送她们到附近的芭蕾舞学校学习舞蹈。天赋加上勤奋,两个孩子很快就脱颖而出,双双夺得市镇的少儿芭蕾舞比赛第一名。一家电视台要求上门采访,给两个孩子拍一些“漂亮”的镜头,却遭到翠西的断然拒绝。我对此不大理解,便私下问她:“在我们中国,不少家长有‘出名要趁早’的思想,想方设法地让孩子出镜,你怎么……”翠西回答得十分干脆:“孩子尚未成年,我得像保护她们的眼睛一样保护她们的隐私!”接着,她便把自己的担忧一股脑儿倒出:“出镜固然可以给孩子鼓励,但媒体的过分渲染也可能助长她们的虚荣和浮躁。以后如果失败,社会各界的指责又会在她们成长的道路上投下阴影,使其难以自拔。
原以为这种思想是翠西这样的中产家庭的“专利”,岂料,在社区医院当门卫的克雷德先生也是这样“固守己见”。
克雷德9岁的儿子彼得,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部儿童电视剧里出演了主角。没想到,电视剧播出后竟好评如潮:“一颗冉冉升起的童星!”“星途无……”媒体镜头都纷纷对准彼得。久而久之弄得孩子烦了,竟在闪光灯下连喊“再不要拍戏了”。权衡再三,克雷德最后毅然辞职,把家搬到了远离市区的乡村,并登报声明:“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若有偷拍孩子者,定将诉诸法律!”放着能让孩子出名、挣钱的大好机会不用,在我等看来,不啻是天字第一号傻瓜,但克雷德却有他的道理:“我家并不富裕,我当然希望孩子能够挣一点钱,但是如果这种挣钱方式有碍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我宁愿不要这些钱!”
回国后将这些故事讲给朋友听,朋友当即打开电脑:父母为了出镜,让五六岁的孩子“挑战”纪录、“挑战”极限的网络新闻竟层出不穷。尽管东西方文化不尽相同,但总觉得这种揠苗助长的方式错了位。错在哪儿?恐怕还得在“家长意志”上找找根源。
Copyright © 2002
myarticle.pw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浙ICP备17002154号-4
Powered by:
MyArticle
Version 1.0dev